比赛结束的哨声吹响了,你的心也紧跟着一沉:不是因为这个结果本身,而是担心孩子会心情沮丧、自信心受挫,你很心疼。
作为孩子最坚强的后盾,当他比赛失利,父母能做些什么?
一、给予理解
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,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。我们要将事情和人分开——“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”、“很遗憾结果没你想象的那么理想”。我们要首先清楚地知道每次“失败”,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,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。
无论孩子是因为自己很努力却没有得到名次,还是因为自己不认真失误而没有得到名次,我们在处理的时候首先都需要用同理心与孩子共情。
千万不要说“你怎么这么输不起?”之类打击孩子的话语,这会加剧孩子的痛苦,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,会让孩子恐惧失败,害怕比赛和竞争。
孩子如果想哭,我们千万不要制止,哭泣是很好的一种释放情绪的方式。这时家长需要做的,就是抱着孩子让他哭一会儿,然后告诉孩子“如果爸爸/妈妈在比赛中没有得到名次,心里也是很难过很失落的。”我们先接纳孩子的感受,让孩子知道有这种感受是很正常的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这样孩子就能够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,当下一次她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,她受到失落或者沮丧的情绪的影响会变得更小,甚至不再沮丧不再害怕失败。
二、接受失败
在孩子接纳了失败的情绪之后,再和孩子一起接受失败。
马丁塞利格曼在《教出乐观的孩子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孩子要想成功,必须学会接受失败,感觉痛苦,然后不断努力,直至成功来临,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。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成功和喜悦最基本的元素。”
当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后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,或是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有一个客观的评价,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。重要的是,我们接受失败,正视自己的能力,然后重新开始,制定目标并坚持下去。每一次失败,都是一次锻炼。
三、不甩锅
当运动员输掉比赛时,谁背锅?
无论把比赛输了的结果归咎于孩子的老师、队友、裁判,还是孩子本身,既不能够帮助孩子在运动中的成长、也对他们人格的塑造无益。
有些家长会试图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孩子减少挫败感,如通过指责别人,“宝贝,你很棒,都是那个裁判吹黑哨”。实际上,这样的方式,只会一次一次地强化孩子的挫败感,甚至让孩子对比赛、裁判有了错误的认知,不再尊重比赛规则和裁判。
四、引导孩子关注未来
过去已经发生,比赛的结果不能再改变。比赛成绩不理想,父母应引导孩子,怎么做才会在下次的比赛中能够取得进步。比如我们可以问“宝贝,你觉得你怎么样才能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名次呢?”这种话语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未来,未来还没来,一切皆有可能。
让孩子自己去找到自己需要进步的地方或者改进的方法,这样,孩子就会以一种正面、充满希望的心态去朝着目标努力。
五、欣赏他人
这一点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。欣赏别人也是一种本领,是情商高的一种表现。比赛过程中,对手也是朋友,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。当孩子学会欣赏别人的时候,孩子会学会正向的思维,永远让自己活在阳光、积极的世界里,这样孩子的进步也是最快的。
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,孩子在成长路上,必然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。如果孩子没有遭受过挫折的洗礼,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以及应付挫折的方法,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适应社会的。
所谓挫折教育,是指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和困境,并在遭遇挫折时想办法应对和解决,从而激发自己的潜能,切实掌握知识或技能并增强抗挫折能力,而不是用挫折去教育孩子。
体育,恰恰就是培养孩子抗挫能力的最佳途径。